Dep.target什么时候存在
Dep.target是由依赖赋值的。依赖又称为Watcher(侦听者)或者订阅者。在Vue中有三种依赖,其中两种是很常见的,就是watch(侦听器)和computed(计算属性)。还有一种隐藏的依赖———渲染Watcher,在模板首次渲染的过程中创建的。
Dep.target是在依赖创建时被赋值,依赖是用构造函数Watcher创建。
1 | function Watcher(vm, expOrFn, cb, options, isRenderWatcher) { |
在构造函数Watcher最后会执行实例方法get,在实例方法get中执行pushTarget(this)中给Dep.target赋值的。
而依赖是在Vue页面或组件初次渲染时创建,所以产生的性能问题应该是首次渲染过慢的问题。
watch(user-watcher)和computed(computed-watcher)区别和运用场景
computed:是计算属性,依赖其它属性值,并且 computed 的值有缓存,只有它依赖的属性值发生改变,下一次获取 computed 的值时才会重新计算 computed 的值;
watch:没有缓存性,更多的是「观察」的作用,类似于某些数据的监听回调 ,每当监听的数据变化时都会执行回调进行后续操作;当我们需要深度监听对象中的属性时,可以打开deep:true选项,这样便会对对象中的每一项进行监听
运用场景:
- 当我们需要进行数值计算,并且依赖于其它数据时,应该使用 computed,因为可以利用 computed 的缓存特性,避免每次获取值时,都要重新计算;
- 当我们需要在数据变化时执行异步或开销较大的操作时,应该使用 watch,使用watch选项允许我们执行异步操作 ( 访问一个 API ),限制我们执行该操作的频率,并在我们得到最终结果前,设置中间状态。这些都是计算属性无法做到的。
更简洁的回答:
- 当模板中的某个值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数据计算得到时,就可以使用计算属性,还有计算属性的函数不接受参数;
- 监听属性watch主要是监听某个值发生变化后,对新值去进行逻辑处理。
$watch源码分析
关键词:
1 | $watch: function(key, cb, options) { |
用法:
1 | watch: { |
官方描述:
watcher: 一个对象,键是需要观察的表达式,值是对应回调函数。值也可以是方法名,或者包含选项的对象。Vue 实例将会在实例化时调用 $watch(),遍历 watch 对象的每一个 property。
initState => initWatch() => createWatcher => vm.$watch(expOrFn, handler, options)
注意,不应该使用箭头函数来定义 watcher 函数 (例如 searchQuery: newValue => this.updateAutocomplete(newValue))。理由是箭头函数绑定了父级作用域的上下文,所以 this 将不会按照期望指向 Vue 实例,this.updateAutocomplete 将是 undefined。
监听属性初始化
1 | function initState(vm) { // 初始化所有状态时 |
监听原理
1 | Vue.prototype.$watch = function ( |
虽然watch内部是使用this.$watch,但是我们也是可以手动调用this.$watch来创建监听属性的,所以第二个参数cb会出现是对象的情况。接下来设置一个标记位options.user为true,表明这是一个user-watcher。再给watch设置了immediate属性后,会将实例化后得到的值传入回调,并立即执行一次回调函数,这也是immediate的实现原理。最后的返回值是一个方法,执行后可以取消对该监听属性的监听。
watch监听属性收集依赖
root => init() 根组件初始化
root => vm._update(vm._render(), hydrating) 根组件渲染 没状态 不用收集依赖
=> initData
=> observer(name) // name转为响应式
=> initWatch(watch) // 初始化watch
=> $watch(name) // 触发name的get 收集user-watcher
=> Sub.$mount() // 子组件挂载
=> new Watcher(vm, getter) // 实例化一个render-watcher
=> vm.render // 触发name的get 收集render-watcher
Watch 监听属性派发更新
=> name = ‘cpp’ // 触发set
=> dep.notify() // dep通知收集到的watcher
=> user-watcher // 派发新值和旧值给回调函数
=> render-watcher // 视图改变
deep原理
1 | Watcher.prototype.get = function get () { |
watch总结
这里说明了为什么watch和this.$watch的实现是一致的,以及简单解释它的原理就是为需要观察的数据创建并收集user-watcher,当数据改变时通知到user-watcher,并将新值和旧值传递给用户自己定义的回调函数。最后分析了定义watch时会被使用到的三个参数:sync、immediate、deep它们的实现原理。简单说明它们的实现原理就是:
- sync是不将watcher加入到nextTick队列而同步的更新
- immediate是立即以得到的值执行一次回调函数
- deep是递归的对它的子值进行依赖收集。
computed
renderWatcher 和 computedWatcher, watcher的核心是update,计算watcher的核心是为了驱动 render watcher的 update,而render watcher的update则是重新调用vm.update(vm.render())更新真正的视图
关键词
1 | this.initComputed(); |
用法
1 | computed: { |
官方描述
计算属性将被混入到 Vue 实例中。所有 getter 和 setter 的 this 上下文自动地绑定为 Vue 实例。
计算属性的结果会被缓存,计算属性是基于它们的响应式依赖进行缓存的。只在相关响应式依赖发生改变时它们才会重新求值。
源码分析 初始化
- initState =>
- initComputed(vm, opts.computed) =>
- new Watcher(vm,getter || noop, noop, computedWatcherOptions) =>
- defineComputed(vm, key, userDef) =>
- createComputedGetter(key) =>
- Object.defineProperty(target, key,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);
其中Watcher中的lazy/dirty: true, 表示的计算属性的Watcher
1 | computedWatcherOptions = {lazy: true} |
开始聚焦源码 vm._computedWatchers
1 | function initState(vm) { // 初始化所有状态时 |
计算属性实现原理
这里还是按照惯例,将定义的computed属性的每一项使用Watcher类进行实例化,不过这里是按照computed-watcher的形式,来看下如何实例化的:
1 | class Watcher{ |
没有执行get方法,说明计算属性是惰性求值
这里的App组件在执行extend创建子组件的构造函数时,已经将key挂载到vm的原型中了,不过之前也是执行的defineComputed方法,所以不妨碍我们看它做了什么:
1 | function defineComputed(target, key) { |
此方法的作用就是让computed成为一个响应式数据,并定义它的get属性,也就是说当页面执行渲染访问到computed时,才会触发get然后执行createComputedGetter方法,所以之前的点到为止再这里会续上,看下get方法是怎么定义的:
1 | function createComputedGetter (key) { // 高阶函数 |
这里的变量watcher就是之前computed对应的computed-watcher实例,接下来会执行Watcher类专门为计算属性定义的两个方法,在执行evaluate方法进行求值的过程中又会触发computed内可以访问到的响应式数据的get()方法,它们会将当前的computed-watcher作为依赖收集到自己的dep里,计算完毕之后将dirty置为false,表示已经计算过了。
如果Dep.target=true 当前页面渲染用到了这个Watcher,会执行watcher.depend()让计算属性内的响应式数据订阅当前的render-watcher,所以computed内的响应式数据会收集computed-watcher和render-watcher两个watcher
当computed内的状态发生变更触发set后,首先通知 computed watcher需要进行重新计算,然后通知到视图执行渲染render watcher,执行渲染中会访问到computed计算后的值,最终渲染到页面。
计算属性内的值须是响应式数据才能触发重新计算。
computed 总结
为什么计算属性有缓存功能?因为当计算属性经过计算后,内部的标志位dirty会表明已经计算过了,再次访问时会直接读取计算后的值;
为什么计算属性内的响应式数据发生变更后,计算属性会重新计算?
因为内部依赖的响应式数据会收集computed-watcher,变更后通知计算属性要进行计算,也会通知页面重新渲染,渲染时会读取到重新计算后的值。
触发生命周期beforeCreate后,会做一系列事,包含对computed处理,会遍历computed中的所有属性,为每一个属性创建一个Watcher对象,并传入一个函数,该函数会收集依赖,函数的本质就是computed中的getter方法,getter方法会在初始化过程中收集依赖,如果getter中的依赖改变则会运行watcher
跟渲染函数不同的是,computed watcher不会立即执行,因为考虑到有的计算属性可能没有被使用,比如v-if。因此在创建watcher的时候会有一个lazy配置,该配置不会让watcher立即执行
Watcher创建好后,vue会使用代理模式,将计算属性挂载到组件实例中
当读取计算属性时,vue会检查其对应的Watcher是否为脏值dirty,如果是,则运行函数,计算getter函数用到的依赖,并拿到对应的值,保存在Watcher的value中,然后设置dirty为false,然后返回。
如果dirty为false,则直接返回watcher的value
值得注意的是,在收集依赖时,被依赖的数据不仅会收集到计算属性的Watcher,还会收集到组件的Watcher,当计算属性的依赖变化时,会先触发计算属性的Watcher执行,此时,它只需要设置dirty为true就可以了,不会做其它处理。
由于依赖同时会收集到组件的渲染Watcher,因此组件会重新渲染,而重新渲染的同时又读取到了计算属性,由于此时dirty为true,因此会重新运行getter进行计算